当前位置 > 本草科技史 > 国际发展

伤寒杂病论




  东汉张仲景所著。张仲景(公元150年-219年)名机,字仲景,南阳人。

  本书包括六经辨证、杂病辨证、平脉法,特别是载有六气主客、伤暑病脉证并治、热病脉证并治、湿病脉证并治、伤燥病脉证并治、伤风脉证并治、寒病脉证并治、等篇,对六淫病邪风、寒、暑、 伤寒杂病论湿、燥、热等论述较为详尽,这是本书与其他版本不同之最大特点。同时,书中还列举了许多病例,并保存了大量有效方剂。内容丰富,理、法、方、药连贯紧凑,理论联系实际,至今还是学习中医必循的一本重要医著。

  伤寒杂病论

  在这部著作中,张仲景创造了三个世界第一:首次记载了人工呼吸、药物灌肠和胆道蛔虫治疗方法。《伤寒杂病论》成书近2000年的时间里,一直拥有很强的生命力,它被公认为中国医学方书的鼻祖,并被学术界誉为讲究辩证论治而又自成一家的最有影响的临床经典著作。书中所列药方,大都配伍精当,有不少已经现代科学证实,后世医家按法施用,每能取得很好疗效。历史上曾有四五百位学者对其理论方药进行探索,留下了近千种专著、专论,从而形成了中医学术史上甚为辉煌独特的伤寒学派。据统计,截至2002年,光是为研究《伤寒杂病论》而出版的书就近2000种。

  推荐   人人都能读懂的中医四部经典《白话伤寒论》

  人人都能读懂的中医四部经典;上百下文,逐句对应,流畅阅读理解。白话直译,原汁原味,中医入门必读。中医专家,临床治验,经典全面解析。

  内容简介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它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书中还精选了三百多方,这些方剂的药物配伍比较精炼,主治明确。如麻黄汤、桂枝汤、柴胡汤、白虎汤、青龙汤、麻杏石甘汤。这些著名方剂,经过千百年临床实践的检验,都证实有较高的疗效,并为中医方剂学提供了发展的依据,被称为方书之祖。

  作者简介

  李浩,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兼职博士生导师,山东中医药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中国中医科学院老年病学科带头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青年名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第二届百名杰出青年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优秀学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之星”。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老年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兼总干事,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目  录

  白话伤寒论

  刻仲景全书序

  伤寒论序

  伤寒卒病论集

  伤寒论卷第一

  辨脉法第一

  平脉法第二

  伤寒论 卷第二

  伤寒例 第三

  辨痓湿暍脉证第四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伤寒论 卷第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伤寒论》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是医圣张仲景勤奋治学与临床经验的结晶。千百年来,中医历代名家对《伤寒论》研究的著作汗牛充栋,百家争鸣、各有新论,这对其理论与临床价值进行了深度挖掘,使其学术思想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可以说,《伤寒论》本身的学术价值和其在中医药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与历代中医家的整理、注解是分不开的。但是基于中医经典理论和医古文的晦涩难懂,一直以来,《伤寒论》被中医界人士奉为瑰宝,而很难被普通民众或中医初学者及爱好者所阅读鉴赏。基于此,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李浩主任医师决心出版一套供中医工作者和爱好者学习、阅读的简明易懂的白话中医四大经典,《白话伤寒杂病论》即是其中之一。这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条注解《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每篇后附有理论阐释和临床应用,以期让读者能以尽快的速度读懂经典,并将其中的理论应用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达到防治疾病和养生调理的目的。一、成书及沿革《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成书于东汉末年。当时正值战乱频繁,又适逢瘟疫流行,张仲景的家族原有二百余人,在这十年之间故去三分之二,而其中伤寒病致死的占到十分之七。如同曹植《说疫气》所言:“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此外,当时的社会风气十分腐败,大家竞相趋炎附势、追逐名利,很多医生无心学术,不求创新,只是因循守旧。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张仲景奋发图强,广泛地阅读汉代以前的医学文献,搜集并整理中药方剂,著成《伤寒杂病论》共十六卷,大约成书于公元200~219年。《伤寒杂病论》成书后,由于没有印刷术,再加之战乱纷起,其流传并不广泛,并且逐渐散佚。西晋太医令王叔和第一次搜集整理仲景旧论,将其中伤寒部分,编为《伤寒论》,但此书也已散佚。只在他的另一本书《脉经》中仍载有《伤寒论》398条条文中的315条,可视为《伤寒论》的最早版本。宋仁宗时(1023~1063)王诛检得《金匮玉函要略方》,后经林亿等校订,把杂病部分另编为《金匮要略方论》,并把各家方书中转载仲景治疗杂病的医方及后世一些医家的良方编于书中,流传后世。此书几经后人整理,加入了一些汉代以后的方子,但主要内容仍出仲景。其中不少内容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的饮食卫生和食物中毒的防治仍有参考价值。北宋治平年间(约1065年)国家成立校正医书局,征集林亿、高保衡等医家对《伤寒论》进行校勘整理,第一次作为单本使用雕版印刷术校注发行,此即宋本《伤寒论》。但是宋本的原件已不复见,现在看到的是明代赵开美的复刻宋本,称为“赵刻本”。宋本刊行后,得到了医学界的重视,相继出现众多研究伤寒的著作,如《伤寒微旨论》《伤寒发微论》《伤寒总病论》《南阳活人书》等。金代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是第一本逐条注解《伤寒论》的著作,他以经释经,立论平达,开创了注解《伤寒论》的先河,对后世影响较大。明清时期,随着六经辨证的巨大临床价值的显现,《伤寒论》的研究也进入了繁荣时期,张仲景也被尊称为“医圣”。此时富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喻嘉言的《尚论篇》、柯韵伯的《伤寒来苏集》、尤在泾的《伤寒贯珠集》、张隐庵的《伤寒论集著》等。民国时期,曹颖甫的《伤寒论发微》《经方实验录》,陆渊雷的《伤寒论今释》,及现代李克绍《伤寒解惑论》、刘渡舟《伤寒论诠释》等,都对《伤寒论》的研究和学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二、理论及临床价值《伤寒论》是一部以外感病为主论述疾病辨证论治方法的医书,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理法方药齐备,立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医学著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及临床价值。《伤寒论》以六经辨伤寒,开创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先河。《伤寒论》之前的著作或是偏于理论阐述,或是只记录药物或汤剂,中医临床治病仍然处于“对症治疗”和经验医学的时代,尚缺乏辨证论治的方法和理论体系。张仲景将病、脉、证、治、理、法、方、药、煎服法、用药禁忌等融为一体,将复杂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总结出六经辨证的辨证纲领,这是一个开创性的成果,后世在他的基础上相继出现了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脏腑辨证等辨证方法,使中医的治疗手段和方法大大提高。此外,张氏还确立了扶正祛邪、调整阴阳等治疗原则,具体包括护阳气、保胃气、存津液等来驱邪兼扶正,“阴阳自和者,必自愈”来调整阴阳,确定标本缓急及表里先后,通过饮食起居调理来确定病愈后防止复发等。此外《伤寒论》还体现了汗、下、吐、和、清、温、消、补八法,并在书中有明确的体现,如麻黄汤、桂枝汤治疗太阳病以汗法,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等治疗伤寒少阳证或者寒热错杂证以和解之法,白虎汤治疗阳明气分热盛证以清法等。这些治则治法是临床处方用药的依据,也为后世治则治法的理论和临床发展奠定了基础。三、本书内容本书以赵刻本《伤寒论》为底本,全书共22篇,以条文形式撰写。《金匮要略》部分以医统正脉为兰本,重加标点和整理了目录,并参考明万历赵开美本及涵芬楼藏明刊本作了核校。按照篇章顺序依次编写白话注解、著作原文、理论阐释、相关知识链接等条目。白话注解是对原文条文的翻译。《伤寒论》属于中医经典古籍,其行文及语言均是按照中医医古文的格式来撰写的,与现在的普通话白话文有一定的差距,将其翻译成我们的日常用语,更加通俗易懂。为了方便读者一览原著风采,我们将赵刻版《伤寒论》原文附于各篇白话解之后,并对其中的古今字、通假字进行了修改,使大家能一睹《伤寒论》的真貌,且方便对其进行进一步研究。理论阐释是对某篇内容的概括、注释,也是对某一个理论的挖掘和发散,希望能起到提纲挈领和抛砖引玉的作用。相关知识链接是将深奥的理论应用于日常生活,使读者能够读有所获,从而掌握简单的养生、防病、保持身体健康的方法。并结合《伤寒论》中的重要方剂和相关条文,选用编者日常临证所遇之医案,或是文献记载的经典医案,以冀初学者或中医从业人员能够将理论更好地用于临床,敢于、善于用好《伤寒论》中的经方。本书的出版,必然能对中医经典尤其是《伤寒杂病论》爱好者有一定的帮助,这也是我们出版这套丛书的初衷。由于时间仓促,难免出现疏漏,希望各位读者给予包涵和指正。

  《神农本草经》

  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中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撰人不详,“神农”为托名。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其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论,或谓成于秦汉时期,或谓成于战国时期。

  中国历史上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过程,也是中药起源于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

  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对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更可贵的是早在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通过大量的治疗实践,已经发现了许多特效药物,如麻黄可以治疗哮喘,大黄可以泻火,常山可以治疗疟疾等等。这些都已用现代科学分析的方法得到证实。

  在中国古代,大部分药物是植物药,所以“本草”成了它们的代名词,这部书也以“本草经”命名。汉代托古之风盛行,人们尊古薄今,为了提高该书的地位,增强人们的信任感,它借用神农遍尝百草,发现药物这妇孺皆知的传说,将神农冠于书名之首,定名为《神农本草经》。俨然《内经》冠以黄帝一样,都是出于托名古代圣贤的意图。

上一条:古代中医史
下一条:神农本草经